根据《关于组织申报2023年安徽省临床医学研究转化专项的通知》(皖科社秘﹝2023﹞179号)要求,经组织申报、各单位推荐、形式审查、评审等程序,现将2023年省临床医学研究转化专项拟立项项目予以公示。
公示期限5天。期间如单位和个人对公示项目持有异议,请以真实身份向省科技厅书面反映。
请各市科技局、各归口管理单位通知各申报单位,登录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再次确认项目申报单位基本信息,重点核实单位类型和名称、组织机构代码、法人名称、法人证件类型和法人证件号码以及单位银行开户行、户名、账号等信息,确保无误。
联系电话:
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0551-62648501;
省农村与社会科技发展中心:0551-62652739;
省科技厅政策法规与监督处:0551-62659203;
省科技厅机关纪委:0551-62659375;
省科技情报所信息中心技术支持:0551-62654951。
通信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安徽路1号(邮政编码:230091)。
2023年9月6日
2023年安徽省临床医学研究转化专项拟立项项目公示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承担单位 | 主持人 |
1 | 评价Omicron BA.45-Delta株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蛋白疫苗(CHO细胞)在18周岁及以上人 群中接种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阳性对照的临床研究 |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
谢海棠 |
2 | 基于回顾性分析新冠病毒感染集束化干预措施构建后疫情时代长新冠人群的中医防治策略与临床转化应用研究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周大勇 |
3 | 职业有害因素暴露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风险的表观遗传研究 |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 | 方心宇 |
4 | Lipocalin-2在矽尘暴露致海马炎症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
陶欣荣 |
5 | 基于多组学技术分析煤尘暴露致炎症免疫性疾病多模型生物标志物及其分子机制 | 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
周淑萍 |
6 | 多组学技术驱动下的炎症免疫性疾病致肺纤维化与尘肺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李宝珠 |
7 | 炎症免疫性疾病新药临床评价技术体系的建设及应用研究 |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胡伟 |
8 | MAFFIL-11信号通路在调控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炎、血管翳形成中的机制研究 | 安徽省立医院 | 万安 |
9 | 职业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康复和预后研究 | 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
穆敏 |
10 | 职业相关炎症免疫性疾病队列建设 | 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
叶冬青 |
11 | Pannexin 1在脓毒症诱导的肺泡上皮屏障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
徐前程 |
12 | ARDS生物标志物筛查和早期预警体系及多模态预测风险模型的建立 |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方明 |
13 | 评价靶向抑制剂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 |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蚌埠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汪华学 |
14 | 基于移动监测数据的ARDS预警和治疗策略研究 | 宣城市人民医院 | 杨辉 |
15 | 智能化气道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临床转化 |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
姚卫东 |
16 | FOXN3调控ARDS继发耐药菌感染的分子机制及临床治疗策略研究 |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蚌埠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张永 |
17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潜在治疗靶点的筛选和验证 |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
鲁卫华 |
18 | 心脏磁共振多模态成像在遗传性心肌病早期心肌受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李小虎 |
19 | 基于心脏磁共振多模态成像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心肌损伤早期识别研究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汪瀚 |
20 | 心脏磁共振多模态成像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肌损伤早期识别中的应用价值 |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赵韧 |
21 | 基于人工智能的磁共振心脏心肌时空变化智能表征技术在无对比剂成像方法的研究 |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陶敏 |
22 | 基于心脏磁共振多模态成像在酒精成瘾患者心肌损伤早期识别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谢峻 |
23 | 心脏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在肥胖患者心肌受损的评估应用研究 | 池州市人民医院 | 方中 |
24 | 心脏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在肥胖患者心肌受损的识别研究 |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
翟建 |
25 | 基于心脏磁共振定量技术在Omicron病毒感染后炎症性心肌病早期识别、临床特征及机制探究 |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余永强 |
26 | 肠道菌群通过固有免疫调控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机制研究 |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刘艳艳 |
27 | 安徽省肝癌高风险HBV感染人群分层随访管理系统的建立及相关前瞻性临床队列研究 |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郜玉峰 |
28 | FBXO11和FBXO11激活IFN-I信号通路抑制HBV病毒复制进而重塑肝脏免疫微环境的分子机制 |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 张军 |
29 | 聚乙二醇干扰素alpha-2b与艾米替诺福韦联合治疗提高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功能治愈率的临床研究 |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蚌埠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刘传苗 |
30 | 基于ddPCR快速定量检测技术在脓毒症致病菌及耐药基因中的应用 |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程君 |
31 | 假体周围感染病原学新型快速检测方法的实验研究 | 安徽省立医院 | 朱晨 |
32 | 核苷(酸)类似物联合祁门蛇药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实现功能性治愈的临床研究 | 黄山市人民医院 | 方卫东 |
33 | 基于开发细菌耐药监测大数据平台提升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应用体系 |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李家斌 |
34 | 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的类器官模型研究 |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
杨民 |
35 | Sharpin和Stat3联合靶向星形胶质细胞对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和功能修复的作用研究 |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田大胜 |
36 | 脊髓损伤微环境中乳酸介导小胶质细胞组蛋白H4K12乳酸化修饰的功能研究及靶向新策略 |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程里 |
37 | 多核微胶囊针对损伤脊髓中神经干细胞的 “保护-促再生 “策略 |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蚌埠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周平辉 |
38 | GPNMB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降低小胶质细胞分泌炎症因子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 阜阳市人民医院 | 于海洋 |
39 | 脊髓损伤后巨噬细胞脂质代谢障碍和衰老代偿对纤维瘢痕形成的影响研究 |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郑嵋戈 |
40 | 基于3D打印技术构建功能化复合凝胶支架用于脊髓损伤修复研究 | 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
潘育松 |
41 | 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特异性分子的功能鉴定及其上下游信号网络解析 |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荆珏华 |
42 | 三拗鱼龙合剂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风邪犯肺型咳嗽有效性和安全性—基于真实世界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 | 太和县中医院 | 韩双 |
43 | 益肺健脾止咳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疗效评价及新药开发前研究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周静 |
44 | 益气养阴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 |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 | 刘奇 |
45 |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研究及及哮喘平冲剂化裁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炎症免疫指标影响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黄鹤 |
46 | 基于生物学特征及铜死亡相关基因的益气养阴活血法辨治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评价及预测分析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陈炜 |
47 | 基于中医健康状态评估的肺癌风险预警体系构建及芪玉三龙方干预机制研究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高雅婷 |
48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人群前瞻性大型队列研究及早期识别和技术研发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张念志 |
49 | 基于肠道微生物组健康大数据驱动下儿童过敏性紫癜肾损伤预测模型构建及机制研究 | 安徽省儿童医院 (安徽省新华医院、 安徽省儿科医学研究所) |
孙盈盈 |
50 | 先天性肾脏病早期预警及精准诊断的研究与应用 | 安徽省宿州市立医院 | 朱峰 |
51 | 关键营养素水平及其遗传因素对儿童AKI风险的预测及作用机制研究 | 安徽省儿童医院 (安徽省新华医院、 安徽省儿科医学研究所) |
刘海鹏 |
52 | 儿童先天性肾积水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研究 | 安徽省儿童医院 (安徽省新华医院、 安徽省儿科医学研究所) |
李旭 |
53 | 儿童原发性膀胱输尿管返流导致反流性肾病早期肾损伤的生物学标记物研究 | 安徽省儿童医院 (安徽省新华医院、 安徽省儿科医学研究所) |
潮敏 |
54 | 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肿瘤溶解继发急性肾损伤综合诊治及创新药物临床应用评价 | 安徽省儿童医院 (安徽省新华医院、 安徽省儿科医学研究所) |
刘洪军 |
55 | 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综合诊治策略研究 |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储金华 |
56 | SIRT1MFN2TRPC6通路在紫癜性肾炎儿童及AngⅡ诱导的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安徽省儿童医院 (安徽省新华医院、 安徽省儿科医学研究所) |
邓芳 |
57 | 基于多维度数据建立精准的AD临床队列 | 安徽省立医院 | 程昭昭 |
58 | 基于精准临床队列患者来源的多能干细胞非AD及AD类器官构建 | 安徽省立医院 | 吕心怡 |
59 | 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安徽省立医院 | 张薇薇 |
60 | 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代谢通过脑-肠轴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研究 |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蚌埠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骆嵩 |
61 | 探索脑-肠-微生物轴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及代谢小分子研究 | 安徽省立医院 | 王琼 |
62 |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阿尔兹海默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胡盼盼 |
63 | LGG改善肠道菌群稳态调控IAPP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及转化研究 |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蚌埠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时鹏 |
64 | 基于肠道多组学技术及贝叶斯特征选择算法的肠菌胶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研究 | 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 | 田宏亮 |
65 | 建立中国人群血浆内AD生物标记物的检测标准和预警值 | 安徽省立医院 | 施炯 |
66 | 融合代谢组学特征谱的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价值评估及生物学机制研究 | 安徽省立医院 | 单本杰 |
67 | 基于外周血免疫细胞类型特异性基因差异表达的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耐药机制研究 |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陈樱 |
68 | 乳腺癌类器官模型关键技术开发与药物筛选的转化研究 | 安徽省立医院 | 王伟 |
69 | 中国原创免疫制剂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及卡铂新辅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及免疫敏感亚型探索 | 宣城市人民医院 | 解华 |
70 | 基于精准医学下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方案优化及优势人群筛选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 黄山市人民医院 | 王根和 |
71 | 新辅助内分泌联合化疗治疗ER阳性HER2阴性Ⅰ-Ⅲ期乳腺癌的Ⅱ期临床研究 |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洪艳艳 |
72 | 基于基因秩次特征小样本元学习的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预测人工智能模型构建及其在新药评价中的应用 | 安徽省立医院 | 韩兴华 |
73 | 基于组织和液体活检指导的乳腺癌新辅助诊疗体系的创新及应用 | 安徽省立医院 | 潘跃银 |
74 | 基于电磁导航系统支气管镜精准微波消融早期肺癌的研究 |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蚌埠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赵成岭 |
75 | 阿得贝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和化疗新辅助治疗可切除非鳞非小细胞肺癌: 多中心、单臂、前瞻性、探索性临床研究 |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张仁泉 |
76 | 基于CT影像组学构建预测非小细胞肺癌TMB和免疫治疗应答的模型与临床应用研究 | 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 | 胡宗涛 |
77 | CT影像组学联合病理特征在非小细胞肺癌免疫微环境评估及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研究 |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蚌埠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马宜传 |
78 | B7-H3对非小细胞肺癌PD-1PD-L1免疫治疗的预测及其免疫耐药的分子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 |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陈礼文 |
79 | 肺癌免疫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及干预策略研究 | 安徽省立医院 | 张蕾 |
80 | 非小细胞肺癌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策略优化 |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蚌埠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江浩 |
81 | 基于多组学探究非小细胞肺癌免疫代谢分型及免疫治疗新靶点的研究 |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蚌埠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李伟 |
82 | 中风后认知障碍针灸特色治疗方案优化及基于多组学技术的干预机制研究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王婧吉 |
83 | 基于精准脑功能评估指导针刺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 | 安徽省皖南康复医院 (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 |
陈迎年 |
84 | “通督调神”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和机理探讨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孙培养 |
85 | 芒针透刺督脉和华佗夹脊穴为主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蚌埠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徐磊 |
86 | 芒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与平衡障碍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及推广应用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李佩芳 |
87 | 基于“辨经论治”的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关键技术和规范化诊疗方案研究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程红亮 |
88 | 针药结合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临床疗效及药物经济学研究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王颖 |
89 | 基于特色针灸技术的中风分级防治智能化系统研发与应用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董昌武 |
90 | 电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及设备评价研究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樊吟秋 |
91 | 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的临床疗效评价 |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 | 姚红旗 |
92 | 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慢性疼痛临床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袁爱红 |
93 | 基于“通督开窍”针刺治疗小儿弱视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汪林英 |
94 | 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评价及神经影像学机制研究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肖洪波 |
95 | 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临床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张金静 |
96 | 基于丘脑-AUNSN功能连接特征的电针治疗主观性耳鸣疗效预测模型构建及丘脑-皮层网络兴奋性机制研究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查必祥 |
97 | 化瘀通络灸治疗血管性痴呆量效相关多中心临床及机制研究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杨骏 |
98 | 芪黄健脾滋肾颗粒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李明 |
99 | 基于新安固本培元的新安健脾系列方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感受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汪元 |
100 | 新安固本培元系列方之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 |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蚌埠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王信 |
101 | 新安固本培元系列方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 亳州市人民医院 | 王海坤 |
102 | 新安固本培元系列方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的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 | 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
高月求 |
103 | 芪黄健脾滋肾颗粒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多系统损害的干预机制研究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黄传兵 |
104 | 基于无线射频高速无线图传技术的混合现实技术在超声图像中的应用 |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蒋玲玲 |
105 | 建立无线混合现实超声成像系统的POCUS诊疗体系模型库和穿刺导航系统 |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王佳佳 |
106 | 无线混合现实超声成像系统在POCUS诊疗体系的临床应用 |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吴云 |
107 | 基于无线混合现实超声成像技术的POCUS在小儿动脉穿刺置管的应用研究 |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
王斌 |
108 | 基于人工智能(AI)与无线混合现实超声成像技术建立胸部神经阻滞导航体系 |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李锐 |
109 | 基于人工智能(AI)与无线混合现实超声成像技术建立神经血管穿刺模型库在麻醉与镇痛精细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蚌埠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李晓红 |
110 | 基于无线混合现实超声成像技术的POCUS诊疗体系的医疗健康云平台 |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张野 |
111 | 心脏磁共振联合冠脉CTA+FFRCAG+QFR对冠状动脉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评价体系的构建 |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蚌埠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李妙男 |
112 |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研究 |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
汤圣兴 |
113 | 诱导型细胞因子白介素-11与冠心病血运重建预后及机制的研究 | 太和县人民医院 | 范吉利 |
114 | 基于生态流行病学和系统信息学方法的冠心病多组学队列研究 | 安徽省立医院 | 苏浩 |
115 | 环境颗粒物污染与冠心病致病机制研究 | 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
付连国 |
116 | 心脏类器官心肌梗死模型构建及SGB-3403抗心肌损伤药效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 |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蚌埠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康品方 |
117 | 冠心病协防共管分级诊疗模式构建与评价研究 |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蚌埠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黄宇理 |
118 | 基于药物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冠心病创新药物-靶向PCSK9 siRNA 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及生物标志物探索研究 |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蚌埠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王洪巨 |
119 | 香烟诱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学探索及其机制研究 | 安庆市立医院 | 舒红梅 |
120 | 基于空气污染指数构建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风险预测模型的相关性研究 | 宣城市人民医院 | 韦伟 |
121 | 空气污染诱导COPD患者病情加重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预测模型构建 |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范晓云 |
122 | 环境因素诱导慢阻肺患者病情加重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赵大海 |
123 | 通过转录组学与蛋白质组学探讨大气PM2.5诱导COPD急性加重机制及其防治策略的研究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倪兴 |
124 | CCL20CCR6信号通路介导氧化应激失衡参与PM2.5诱导慢阻肺急性加重的作用机制研究 |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王勇 |
125 | 褪黑素调控OMA1OPA1信号通路抑制流感病毒诱导细胞能量耗竭和代谢重编程在慢阻肺急性加重中的作用研究 |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费广鹤 |